Tuesday, July 23, 2013

龍波通耕 (LP Thong Kreang)


龍波通耕(Luang Pho Thong Kreang) Wat Chedi Hoi 主持,他是來自緬甸的一位得道高僧,他自小便喜愛佛法,常到住家附近的佛寺硏究佛理,少年時便出家為僧,為尋求更深奧的佛法於是離鄉別井到泰國修行,大師到泰國後在龍婆班 (Luang Pho Parn) Wat Bang Nom Kho  修行,而大師最光榮是得到龍婆班的秘法真傳 人緣術,起運術,禪坐法術和發財心咒。所以很多商家都會遠道而來拜訪大師,祈求大師的祝福。
龍波通耕最擅長製作的招財人緣,避險和起運的聖物,廣受善信歡迎,每次推出都很快被搶購一空



大師得意之作 "招財龜 聽聞相當靈驗所以經常缺貨



大師親自為招財龜加持


大師制作招財避險三角符同樣受歡迎







泰國人普遍都佩戴擋降貝在身,作為預防降頭術和避險之用



Thursday, July 18, 2013

泰國佛寺介紹 Wat Chedi Hoi 一日遊 2


Wat Chedi Hoi 內供奉的是大城時代典型的佛像,頭戴皇冠身穿皇家服飾,法相莊嚴




在大殿傍有一棵星期佛許願樹





這個座位是龍婆通耕為信眾祈福加持的地方



寺內的大型活動都會在這個地方舉行



這樽是高棉風格的佛像


在寺內我發現很多大銅鑼,但這些銅鑼傍邊沒有敲打的棍子,到底這是用來裝飾還是另有用途呢? 原來這裡的銅鑼不是用來敲,善信們到寺內參拜佛陀時會先到這𥚃用手掌不停輕撫中心凸起的地方,銅鑼便會響起來。

Saturday, July 13, 2013

泰國佛寺介紹 Wat Chedi Hoi 一日遊 1

泰國佛寺介紹 Wat Chedi Hoi 一日遊 (1)




















Wat Chedi Hoi 坐立於曼谷北面巴呑他呢府叻崙繳縣,距離曼谷大約60公里。雖然大家對 Wat Chedi Hoi 是有點陌生,但對巴呑他呢府的居民來說是一間很有份量的寺廟。


















Wat Chedi Hoi 泰語是指蠔佛塔寺,這裡獨特之處就是這些用蠔殻堆成的佛塔,不論你是否佛教徒這個地方也值得一去的,一踏進這裡你便會看見用數千隻殻堆積出來的佛塔,主持是LP Tong Gleng 1983年修建寺廟時無意中在地底發掘了這些殻,這些殻是來自八百萬年前的遠古時代,而且持續發掘了十二年,數量實在多不勝數,主持大師決定用這些殻在寺廟內外建造佛塔,而發掘這些殻後地上遺留很多地坑,如果要填平這些地坑費用由太高,主持大師決定把這些坑變成池搪好讓一些魚和烏龜在池塘裏生活

據說,曾經有些人把這些蠔殻偷偷帶回家,以為就可以保平安,但偷蠔殻的人郤每晚都做惡夢,最後他把蠔殻送回寺內,並求 LP Tong Gleng 原諒,大師知道後不但沒有怪責他們,還把蠔殻送給他們,奇怪的是,這些人再次把蠔殻帶回家後,就沒有再做惡夢,反而事事順利,可想而知大師的力量有多強大。





















































大家來到這裏可以購買一些龜糧和魚糧餵飼它們。





在寺內有些興建中的佛塔附近會擺放一張長枱,枱上會放置一些琢殻,只要捐款給寺廟便能在這些準備用來建佛塔的琢殼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願望,這樣便可以得到佛祖祝福。


























寺廟內還收留了過百隻貓和狗,它們都很善良和乘巧。














Wat Chedi Hoi 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廟內有免費食物和飲料給各位食用,食物雖然是免費但味道也很不錯的,食飽飽後大家可以到食堂內的捐款箱捐款給寺廟,捐多捐少也沒問題的,隨緣樂助,這些捐款是用來擴建用的。

Wednesday, July 10, 2013

泰國歷史

泰國歷史可簡單分為五個階段

高棉王國(Khmer)

這高棉王國在現今就是被稱為柬埔寨

大約西元911世紀,整個王國的版圖向西擴張,包含現今的泰國境內在這段期間內,高棉人把文化、宗教、語言、藝術等系統帶進此地區因此現今在泰國東部的素可泰(Sukhothai),甚至到中部的大城(Ayutthaya)都仍可以看到有著濃厚高棉風格的建築、藝術與宗教的成份在其中而高棉的宗教主要為結合了婆羅門教與佛教等元素而成




素可泰王朝 (Sukhothai Dynasty 公元1238~1349)

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湄南河流域的泰人處於吉蔑人建立的真臘王國的統治之下。13世紀後真臘王國逐漸衰落,泰族部落首領膺它沙羅鐵聯合周圍其他部落,於1238年取得獨立,並自立為素可泰王朝第一代國王。素泰(Sukhothai)位於曼谷北部350公里的地方約5 6小時車程,西部和北部為山林,東部和南部為平原地帶。素可泰王朝的遺址零零星星的散佈在山林和平原之間 年,英明 的蘭甘杏王 (King Ramkhamhaeng) 將國內通行的高棉 (Khmer)文字,改創成現今的泰國字母,於是泰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標注發音的文字系統。並創造了有名的宋卡洛瓷器(Sangkhalok crockery)

素可泰王朝從蘭甘杏王逝世後開始由盛轉衰。以後的幾代國王大多懦弱無能,一昧沉溺於佛教,屬國紛紛脫離中央的控制。此外素可泰的經濟實力不如羅斛強大,於1349年被羅斛所滅。



大城王朝 (1350~1767)

建都在在離曼谷北方約1至1.5小時車程的阿育他亞(Ayuttaya,華人則稱之為大城)大城王朝維持了400多年,經歷33位君主,經由水路與中國和南亞各國貿易頻繁,經濟繁華,人民快樂富足。


西元1350年至西元1767年間,這裡一直是泰國的首都,西元1767年,緬甸人揮兵圍城及焚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無一倖免,均被擄掠或摧毀。目前,古都只遺下無數古跡,反映了當時文化的豐盛和顯赫的國勢。不過,當年的宏偉的宮殿及城垣建築的殘跡,仍然是吸引尋古探秘者的目標。 大城的面積很大,古跡散佈很廣,加上四周空曠,視野廣闊,塔頂尖利的佛塔,老遠便可看到。 在大城王朝的黃金時代,這裡有皇宮3間,寺院300多座,如今大都殘破不堪,但也有不少佛塔保留了完整的外形。斑駁的佛塔、宮殿的殘柱、殘牆、幾座屹立的浮屠,這些古跡斷斷續續,卻又綿綿不斷,令遊客不禁感歎這古城的浩大,惋惜它的衰落。比起曼谷那些遊人眾多的寺廟來說,這裡空曠、深邃的意境,蒼涼、凝重的悲壯美,更能吸引遊客留步。


 吞武里王朝(1767~1782)

由華裔將領鄭信領軍擊退緬軍,建都在曼谷的湄南河左岸的吞武里(Thonburi),然為時僅15年。
鄭信的故事如下: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西元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渡海到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43年生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緬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淪陷的京城Ayuttaya。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Thonburi),建立起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各方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

鄭信在位時因宮廷內部爭權奪利,於1782年一次部屬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則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死時年48,吞武里王朝亦就此結束,為時只有十五年。 






查克里王朝 (Chakri Dynasty 西元1782至今)
鄭信的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後把原本位於昭披耶河西岸吞武里的首都往東遷移至現今東岸的大皇宮(Grand Palace)位置

在查克里王朝的第三位國王
開始建立新的皇室系統,自稱拉瑪三世(Rama III),並將前任兩位國王分別授予「拉瑪一世、二世」的頭而其在位的期間,也發行了第一份泰文報紙

拉瑪(Rama)是取自印度史詩Ramayana英雄Rama 被印度人視 為是保護神國王叫拉瑪 (Rama) 也是來自印度神話羅摩衍那 (Ramayana) 中被視為是毗濕奴(Vishnu)第8次的轉世英雄羅摩(Rama) 。
















拉瑪四世(Rama IV)

泰語名稱為孟固(Mongkut),在近代泰國歷史上為充滿了傳奇色彩並勇於創新的國王原本是拉瑪二世後的王位繼承人,但卻錯過王位而是由當時由同父異母的哥哥當上國王,拉瑪四世於20歲時出家,而展開了長達27年的僧侶生涯在此期間,學習了拉丁語、英語、巴利語、梵語並且也研究西方自然科學,像是天文學等知識以及行走於全國各地,了解到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在1851年登基後,因為感受到英法殖民主義的威脅隨即與其他國家展開外交關係,謹慎地防止被殖民化像是放寬泰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限制,並簽訂貿易協定
並且也主動的創辦第二份的報紙,以及進行教育改革為了顯示暹邏不是個野蠻的國家,而命令貴族改變服飾並且也是第一位在公眾場合接見泰國普通人民的國王此外還僱請了英國女教師-安娜,作為他兒女們的家庭教師而這段歷史後來也成為音樂劇與電影《國王與我》的原型。





















拉瑪五世(Rama V)

泰語名為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 1852—1910 )
泰國曼谷王朝第五代國王(在朱拉隆功時代,泰國的正式國號是暹羅)。由於從小就受到西式教育,因此能講著流利的英語,他在位期間就發動了一場自強求富的近代化改革運動和展開外交出訪其他國家因而成為第一位踏出國土的泰國國王,在同時代亞太地區的近代化改革中,影響僅次於日本明治維新,在英法兩國殖民者如狼似虎地窺伺左右的情況下,他艱難地維護了國家獨立,泰國成為同時代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他提高了王室的威望,此後泰國政府無論如何頻繁地變更,都無損於國家的穩定,因為有國王作為民族的團結的標誌。在周邊政局動蕩不安的年代,泰國也成為東南亞穩定發展的中流砥柱。

雖然他是虔誠的佛教徒,但並未排斥其他宗教甚至還將土地捐贈給予其他宗教的教會組織讓整個國家實行了開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期間還廢除了在泰國實施六百多年的奴隸制度自此讓每個人民都能享有經濟的自由與保障而無論何種出身的出眾學子都能被授予國家獎學金並送往歐洲國家繼續深造